發布時間:2018-05-18本文來源:騰康醫療護送轉診來源:騰康醫療護送轉診閱讀次數:41次
眾所周知,120救護車擔負著市區內民眾的120救治任務,實行“就近救急”原則,但是,對于院際之間病人的轉診——非救護轉運,這項任務由于不屬于120救護車的調度任務,更兼轉院轉診之路途較遠,風險加大,下級醫院轉運救治條件有限,上級醫院又沒有必須派車的責任,私人救護車雖存在但并不“名正言順”,當然,轉運中途的醫療安全也無保障,但是,患方卻時常有這樣的轉運需求。近日,一則古稀老人非救護轉運事件引發熱議,非救護任務究竟該由誰來完成?制度究竟該由誰來完善?這中間出現的“漏洞”、“斷層”該由誰來填補?
近年來,因救護車叫車難、等候時間長等引發的糾紛,頻頻成為熱點話題。尤其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全國看病,車少人多,巨大的醫療轉運用車需求得不到滿足,然而,救護車資源真的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了嗎?
120現狀: 四成救護車在當"搬運車" 這一比例逐年上升
(上海數據)
2011年 救護出車:83.2%
轉院、出院:16.8%
2012年 救護出車:69.7%
轉院、出院:30.3%
2013年 救護出車:62.8%
轉院、出院:37.2%
據透露,南京市救護2015年全年共接聽求救電話近53萬次,救護車出車12萬次。其中感冒、拉肚子、轉院等“非救護”出車6萬多次,占比近60%。可見,并非單單是車不夠用的問題,救護資源被“搶占”的現象亟待解決。
同“救護車”等諸多特殊公共需求一樣,“非救護車”也是很重要的一項民生需求,但不同的是,對于“非救護車”的運營和管理依然還處在“空白”期。行業、服務、收費等諸多標準尚未確立,相關法律責任認可不清晰,關于非緊急醫療救護的理論知識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都需要進一步提高。
騰康24小時救護轉送致力打造非緊急醫療轉運社會化平臺,將轉院、出院回家、孕嬰護送、老人或殘障人士出行等非救護護送需求統一整合,把遍布全國的醫療護送服務網絡進行了互聯互通,以全國各地重要城市救護、醫院的資源合作為基礎,利用移動互聯網和智能調派技術優勢,實現救護車預約的便捷服務。